资治通鉴为何那么出名?我们来看一个司马光写曹丕之死就知道了,如此大的一个事件,司马光只用了四个字就交代清楚了“丁巳,帝殂。”
在司马光居住西京时期,他经常与一群年事已高的文人雅士们一起,在各种名园和古亭间吟诗作对、赏景游玩,生活看似风流潇洒、无忧无虑。
然而,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并未持续太久。
事情的改变起于一次偶然的对话。
在独乐园,司马光曾被一个小吏无意间的话语所触动。
这位小吏在见到司马光沉溺于闲适的生活时,认为他将如此多的时光用于游玩而非学术研究,是对光阴的一种浪费。
这番话深深地打动了司马光。
这次觉醒促使司马光作出了重要的决定。
他逐渐减少了与朋友们的应酬和游玩,而是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历史研究和文献的整理中。
在接下来的岁月里,他专心致志地阅读和编纂历史文献,逐步开始了《资治通鉴》这一巨著的编写工作。
《资治通鉴》分为十六纪,详细记载了周朝、秦朝、汉朝、曹魏、晋朝、南朝的宋、齐、梁、陈以及隋唐与五代十国时期的历史。
在王敬武死后,他的儿子王师范被推举为留后,朝廷却派遣宰相崔安潜前往青州担任节度使,棣州刺史张蟾听到消息后就有了想法,他打算袭击青州,斩杀王师范为朝廷立下一功。王师范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他立刻就派都指挥使卢宏前去进攻棣州。令王师范意想不到的是,卢宏带兵出城后竟然与张蟾连成一气,他反过来带人杀回了青州。王师范手下的兵差不多全交给卢宏带出去了,哪还有什么抵抗的能力?
历史上的昏君有很多,我们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杨广了吧,他的昏庸简直是令人愤恨,每天都沉浸在妃子的温柔乡中无法自拔,甚至为了博得宠爱妃子的喜欢,连江山都不要了。你说这样国家能得到好的发展,百姓能够过上安心的生活吗?这样的皇帝是肯定不能得到百姓真心的。
在叙述方法上,司马光采用追叙和终言手法,层次分明地展示了历史事件的因果逻辑,使读者能获得系统而清晰的历史认知。
书中不仅叙述事实,司马光还在重大历史节点后附加自己的史论,对事件进行解说和总结。
《资治通鉴》的编纂历程与宋代两位帝王宋英宗和宋神宗的支持密不可分。
宋英宗时期,司马光就开始了这部巨著的编撰工作,原名《通志》。
进入宋神宗时期,这位帝王不仅赐予司马光大量的藏书作为参考,还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司马光能专心于历史的编纂,无需忧虑外务。
司马光在编纂《资治通鉴》期间,其居住条件极为简陋。
夏天由于通风不畅,屋内异常闷热,连汗水都会滴落在草稿上造成损坏。
为了改善工作环境,他不得不请匠人另辟一间地下室,以便夜以继日地投入到繁重的历史编撰工作中。
即使在疾病侵袭时,他也未曾停下手中的笔。
在编纂工作中,司马光参考的资料极为丰富,包括十七种正史和超过三百种的杂史、谱录、别集、碑志及野史等。
这些资料来源之广,内容之翔实,使得《资治通鉴》的内容详实可靠,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此外,皇帝还允许他自由进出皇家图书馆如龙图阁、天章阁等,查阅所需的书籍。
然而,在编纂《资治通鉴》的过程中,司马光并非没有遭遇政治阻力。
他与时任宰相的王安石在变法问题上产生了尖锐的对立。
司马光坚守“先王之法,不可变也”的立场,明确反对王安石的新法。
这一立场曾在朝堂上引起激烈争论,甚至一度触怒了宋神宗。
面对巨大的政治压力,司马光最终选择离开京城,迁居洛阳,此地成为他后来长达十五年的撰书之地。
在其长达19年的编纂过程中,他不仅凭借个人的史学和政治见解推动了这部作品的进展,而且还聘请了多位当时一流的史学家如刘恕、范祖禹等作为其助手,共同研究和撰写。
这些学者各司其职,共同对历史材料进行梳理和编纂。
这部书籍的特色之一是“臣光日”开头的格式,这是司马光亲自撰写的部分,其他内容则多由他的助手们根据各自的专长负责。
通过司马光的不懈努力,最终《资治通鉴》问世,并获得宋神宗的极高评价。
宋神宗不仅赞赏这部作品的学术价值,还认为它有助于君主鉴往知来,有资于治道。
他赐予这部书“资治通鉴”的名称,并视其为“帝王之书”,认为可以通过历史来镜鉴未来,对于治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随着《资治通鉴》的完成和流传,它的影响力逐渐显现。
南宋的史学家王应麟和清代的王鸣盛等后代学者均高度评价了这部作品的价值,认为它是“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几乎成为了学者和君主的必读之作。
它的历史地位与《史记》相媲美,司马光也因此与司马迁一同被誉为“史学两司马”。
除了在学术界的重要性,司马光的人格魅力和学术严谨性也在当时社会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如北宋时期的文彦博,虽然与司马光在政治立场上可能有所不同,但私下里却多次邀请他参与春游等社交活动。
司马光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多面性的人物,他的政治立场、学术成就和个人品质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1]董伟如何加杠杆证券,于志洁.《资治通鉴》中显示的古代政治实践中的法观[J].潍坊学院学报,2023,23(3):35-38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线上股指配资网_线上炒股正规配资公司_线上炒股正规配资软件观点